人大工作的優(yōu)勢在代表,代表工作的根基在基層。近年來,龍泉街道在滕州市委、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,在棗莊、滕州兩級市人大的精心指導下,探索逐步引導由街道管理的23名人大代表和近90名住街道其他人大代表融入“一核引領、四化推進”社會治理機制,搭建“1+1+N”履職陣地,創(chuàng)新“五步工作法”,健全“述考評”體系,為民固本、守正創(chuàng)新,讓代表履職有舞臺、有平臺、有擂臺,擦亮叫響“有事找代表 滿意在網格”人大品牌。
建設“1+1+N”陣地,讓代表履職有舞臺
堅持將前沿陣地建在社區(qū)、建在網格,全力打通履職最后“一公里”。目前街道已形成1個中心、1處廣場和多個站(室)的陣地矩陣。1個中心是指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中心,集人大制度宣傳、代表工作室、履職協商議事、聯系選(居)民等功能于一體,現已成為街道層面綜合性的人大工作平臺。1處廣場是指弘道公園憲法文化廣場,占地45畝,延伸基層實踐中心人大制度宣傳功能,由法律之書、憲法文化長廊、宣誓誓詞雕塑等系列板塊組成,現已成為集休閑與普法為一體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品牌陣地。多個站(室)是指網格驛站,按照盤活一批、改造一批、新建一批等方式,先后在文昌、龍泉苑、府前東、弘道等基礎網格,以及紅星美凱龍、龍泉廣場、便民服務中心等專屬網格建成人大工作站(室)7個,全面落實有組織、有場所、有牌子、有設備、有制度、有記錄等“八有”要求。
實施“五步工作法”,讓代表履職有平臺
一核引領“筑”保障。將人大工作作為街道黨工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,先后專題研究陣地建設、代表作用發(fā)揮、共駐共建、財力保障等工作6次。建立健全代表“周入格、月進站、季回家、年述職”的履職模式,推動陣地運轉常態(tài)化、規(guī)范化、制度化。雙向發(fā)力“亮”身份。堅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,參照“在職黨員向社區(qū)報到”模式,依托7處履職陣地,向所屬社區(qū)居住的人大代表發(fā)出“倡議書”“英雄帖”,查找“隱形代表”“口袋代表”,鼓勵引導近60名代表向社區(qū)報備,編入小區(qū)網格,作為兼職網格員,履行代表網格員職責。三管齊下“聯”居民。堅持“請進來”,嚴格執(zhí)行每月4號代表“接待日”制度,由選區(qū)代表和住轄區(qū)代表,輪流到“家站室”接待選(居)民。堅持“走下去”,引導代表履行網格員走訪職責,進網入格、進樓入戶。同時,依托街道“泉馨居”智慧平臺,開辟“有事找代表、滿意在網格”模塊,搭建雙向互動線上平臺。去年以來,累計收集訴求建議130余條。四級聯動“破”難題。充分發(fā)揮代表網格員、“家站室”和“泉馨居”探頭和前哨作用,按照分級分類處置的原則,對居民群眾反映的問題,自行解決一批,社區(qū)解決一批,解決不了的,逐級上報街道人大工作室和市人大常委會,分別交辦至街道職能部門和市直有關單位,推動來訪人“事心雙解”。先后解決善文街道路硬化、新社區(qū)衛(wèi)生服務中心建設等群眾關心關注的急難愁盼問題20余個。五項制度“提”作風。完善學習培訓制度,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集中學習培訓會議,持續(xù)強化思想能力作風建設。完善情況通報制度,對涉及街道改革、發(fā)展、穩(wěn)定的重要工作情況,街道人大及時向代表寄送資料,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條件。完善聯席會議制度,引導代表積極參加由社區(qū)黨組織組織,“兩代表一委員”參加的“五位一體”聯席會議。完善現場視察制度,對代表建議辦理情況逐件當場檢查和評估。完善重點督辦制度,從代表提出的建議中篩選出2-4件事關街道長遠發(fā)展、群眾關心關注的建議,由街道人大跟蹤督辦。
健全“述考評”體系,讓代表履職有擂臺
持續(xù)推動代表從“榮譽感”向“責任感”回歸,健全代表履職“述評考”監(jiān)督激勵機制,增強代表履職的內生動力。全面“述”。組織街道管理的兩級市人大代表每年一次向原選區(qū)(選舉單位)選民,同時引導住轄區(qū)其他人大代表向網格居民述職,回答選(居)民詢問,接受選(居)民監(jiān)督。做到述職有報告、現場有提問、代表有表態(tài)、評議有打分。用案例展現成效,以數字說明成果。系統(tǒng)“考”。按照“可量化、能落地、好檢驗”的原則,從參加會議、審議發(fā)言、提出意見建議、參加視察檢查、代表小組活動、代表述職、聯系選民、進站接待、學習培訓等方面對代表量化考評,實行正向加分、負向減分,建立了代表履職檔案。嚴格“評”。根據組織評定(履職檔案)和代表自評、選(居)民評價“三方聯評”方式,確定最終評價結果,作為對代表評先表彰和推薦連任提名人選的重要參考,對年度履職積分過低的代表,適時進行約談提醒。同時,將住轄區(qū)的非街道管理代表考核評價結果通報至原選舉單位,促進代表把履職“壓力”轉化為履職“動力”。
(滕州市龍泉街道人大)